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绵阳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有关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2 08:57:38  浏览:892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绵阳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有关规定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绵府办发〔2003〕21 号




涪城区、游仙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科创区、经开区、农科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绵阳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有关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绵阳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有关规定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经营城市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现对绵阳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规划编制有关规定
  (一)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二)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法定图则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三)专业规划在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有关专业部门组织编制。
  (四)规划区内的建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五)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市规划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用地单位组织编制。
  二、规划审批有关规定
  (一)绵阳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前须经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论证,市规划委员会审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二)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法定图则,由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规划委员会专家组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规划区内建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规划委员会专家组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规划委员会专家组评审,报市规划委员会审定,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发《清产核资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简表》的通知

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发《清产核资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简表》的通知
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



有试点任务的省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有试点任务的部、委、总公司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前,清产核资试点工作已进入固定资产价值重估阶段。根据《清产核资办法》(试行)、《清产核资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为及时了解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工作情况,掌握重估范围、方法,原值、问题,总结经验,现将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简表表式下达。各
试点部门、地区及试点企业、单位要根据本表格式、补充资料和注的要求逐一填列,并写出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分析报告。
按《清产核资办法》(试行)规定,重估后按“合理的折旧率,计提折旧”,合理折旧率的确定,请与同级财政部门商定。
重估简表和分析报告,请于1992年8月10日前报送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式三份。
附件:
《清产核资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简表》表式01表、02表
清产核资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简表
(原值、净值计算表)
重估表:01
企业全称: 单位:千元
------------------------------------------------------------------------------------------------------
| | 原 值 | 净 值 | 累计折旧额
|行|--------------------|---------------------|---------------------
| |重估|重估| |增值 |重估|重估 | |增值 |重估|重估 |增加|增加
| |前 |后 |增值|幅度%|前 |后(1)|增值|幅度%|前 |后(2)|额 |幅度%
|次|----|----|----|-----|----|-----|----|-----|----|-----|----|----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11= | 12
| | | | | | | | | | | |10-9|
----------------------------------|--|----|----|----|-----|----|-----|----|-----|----|-----|----|----
一、全部固定资产(行1=行2+行18) |1 | | | | | | | | | | | |
----------------------------------|--|----|----|----|-----|----|-----|----|-----|----|-----|----|----
二、重估范围内的固定资产 |2 | | | | | | | | | | | |
(行2=行3+行7+行11+行15) | | | | | | | | | | | | |
----------------------------------|--|----|----|----|-----|----|-----|----|-----|----|-----|----|----
1.采用“现行价格法”重估的固定资产|3 | | | | | | | | | | | |
----------------------------------|--|----|----|----|-----|----|-----|----|-----|----|-----|----|----
其中: 生产用固定资产 |4 | | | | | | | | | | | |
----------------------------------|--|----|----|----|-----|----|-----|----|-----|----|-----|----|----
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5 | | | | | | | | | | | |
----------------------------------|--|----|----|----|-----|----|-----|----|-----|----|-----|----|----
已提足折旧、逾龄 |6 | | | | | | | | | | | |
----------------------------------|--|----|----|----|-----|----|-----|----|-----|----|-----|----|----
2.采用“物价指数法”重估的固定资产|7 | | | | | | | | | | | |
----------------------------------|--|----|----|----|-----|----|-----|----|-----|----|-----|----|----
其中: 生产用固定资产 |8 | | | | | | | | | | | |
----------------------------------|--|----|----|----|-----|----|-----|----|-----|----|-----|----|----
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9 | | | | | | | | | | | |
----------------------------------|--|----|----|----|-----|----|-----|----|-----|----|-----|----|----
已提足折旧、逾龄 |10| | | | | | | | | | | |
----------------------------------|--|----|----|----|-----|----|-----|----|-----|----|-----|----|----
3.采用“重置成本法”重估的固定资产|11| | | | | | | | | | | |
----------------------------------|--|----|----|----|-----|----|-----|----|-----|----|-----|----|----
其中: 生产用固定资产 |12| | | | | | | | | | | |
----------------------------------|--|----|----|----|-----|----|-----|----|-----|----|-----|----|----
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13| | | | | | | | | | | |
----------------------------------|--|----|----|----|-----|----|-----|----|-----|----|-----|----|----
已提足折旧、逾龄 |14| | | | | | | | | | | |
-----------------------------------------------------------------------------------------------------
续表
-----------------------------------------------------------------------------------------------------
| | 原 值 | 净 值 | 累计折旧额
|行|--------------------|---------------------|--------------------
| |重估|重估| |增值 |重估|重估 | |增值 |重估|重估 |增加|增加
| |前 |后 |增值|幅度%|前 |后(1)|增值|幅度%|前 |后(2)|额 |幅度%
|次|----|----|----|-----|----|-----|----|-----|----|-----|----|----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11= | 12
| | | | | | | | | | | |10-9|
----------------------------------|--|----|----|----|-----|----|-----|----|-----|----|-----|----|----
4.采用“汇率变动法” |15| | | | | | | | | | | |
重估的引进固定资产 | | | | | | | | | | | | |
----------------------------------|--|----|----|----|-----|----|-----|----|-----|----|-----|----|----
其中: 用日元汇率 |16| | | | | | | | | | | |
----------------------------------|--|----|----|----|-----|----|-----|----|-----|----|-----|----|----
用美元汇率 |17| | | | | | | | | | | |
----------------------------------|--|----|----|----|-----|----|-----|----|-----|----|-----|----|----
三、重估范围外的固定资产 |18| | | | | | | | | | | |
----------------------------------|--|----|----|----|-----|----|-----|----|-----|----|-----|----|----
其中: 1.1991年以后购入 |19| | | | | | | | | | | |
----------------------------------|--|----|----|----|-----|----|-----|----|-----|----|-----|----|----
2.应淘汰、待报废 |20| | | | | | | | | | | |
----------------------------------|--|----|----|----|-----|----|-----|----|-----|----|-----|----|----
3.不需重估的已提足折旧、逾龄 |21| | | | | | | | | | | |
----------------------------------|--|----|----|----|-----|----|-----|----|-----|----|-----|----|----
4.不需重估的引进(含二手设备) |22| | | | | | | | | | | |
----------------------------------|--|----|----|----|-----|----|-----|----|-----|----|-----|----|----
5.已评估 |23| | | | | | | | | | | |
----------------------------------|--|----|----|----|-----|----|-----|----|-----|----|-----|----|----
6.待转入低值易耗品的固定资产 |24| | | | | | | | | | | |
-----------------------------------------------------------------------------------------------------

剩余折旧年限
注:重估后净值(1)=重估后原值×------(2)估后累计折旧额=估后原值-估后净值
规定折旧年限

填报人: 联系电话: 报送日期:
清产核资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简表
(重估前、后计提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测算表)
重估表:02
企业全称: 单位:千元
--------------------------------------------------------------------------------------------------------
| | 按重估前原值计提 | 按重估后原值计提 | 估后按原折 | 重估后按合理
| | | | 旧率增提额 | 折旧率计提
|行|---------------------|---------------------|----------------------|---------------
| | |原折|折旧|大修理| |原折|折旧|大修理|折旧|大修理|合计|幅提 |合理折|折旧|增提
| |原值|旧率|基金| 基金 |原值|旧率|基金| 基金 |基金|基金 | |幅度%|旧率 |额 |额
|次|----|----|----|------|----|----|----|------|----|------|----|-----|------|----|---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11= |12= | 12 | 13 | 14
| | | | | | | | | | | |9+10|11÷ | | |
| | | | | | | | | | | | |(3+4)| | |
------------------|--|----|----|----|------|----|----|----|------|----|------|----|-----|------|----|---
1.生产用固定资产 |1 | | | | | | | | | | | | | | |
------------------|--|----|----|----|------|----|----|----|------|----|------|----|-----|------|----|---
其中: 房屋 |2 | | | | | | | | | | | | | | |
------------------|--|----|----|----|------|----|----|----|------|----|------|----|-----|------|----|---
建筑物 |3 | | | | | | | | | | | | | | |
------------------|--|----|----|----|------|----|----|----|------|----|------|----|-----|------|----|---
机器设备 |4 | | | | | | | | | | | | | | |
------------------|--|----|----|----|------|----|----|----|------|----|------|----|-----|------|----|---
其他 |5 | | | | | | | | | | | | | | |
------------------|--|----|----|----|------|----|----|----|------|----|------|----|-----|------|----|---
2.非生产用固定资产|6 | | | | | | | | | | | | | | |
------------------|--|----|----|----|------|----|----|----|------|----|------|----|-----|------|----|---
其中: 房屋 |7 | | | | | | | | | | | | | | |
------------------|--|----|----|----|------|----|----|----|------|----|------|----|-----|------|----|---
建筑物 |8 | | | | | | | | | | | | | | |
------------------|--|----|----|----|------|----|----|----|------|----|------|----|-----|------|----|---
机器设备 |9 | | | | | | | | | | | | | | |
------------------|--|----|----|----|------|----|----|----|------|----|------|----|-----|------|----|---
其他 |10| | | | | | | | | | | | | | |
--------------------------------------------------------------------------------------------------------

--------------------------------------------------------------------------------------------------------
| | 按重估前原值计提 | 按重估后原值计提 | 估后按原折 | 重估后按合理
| | | | 旧率增提额 | 折旧率计提
|行|---------------------|---------------------|----------------------|---------------
| | |原折|折旧|大修理| |原折|折旧|大修理|折旧|大修理|合计|幅提 |合理折|折旧|增提
| |原值|旧率|基金| 基金 |原值|旧率|基金| 基金 |基金|基金 | |幅度%|旧率 |额 |额
|次|----|----|----|------|----|----|----|------|----|------|----|-----|------|----|---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11= |12= | 12 | 13 | 14
| | | | | | | | | | | |9+10|11÷ | | |
| | | | | | | | | | | | |(3+4)| | |
------------------|--|----|----|----|------|----|----|----|------|----|------|----|-----|------|----|---
3.租出固定资产 |11| | | | | | | | | | | | | | |
------------------|--|----|----|----|------|----|----|----|------|----|------|----|-----|------|----|---
4.未使用固定资产 |12| | | | | | | | | | | | | | |
------------------|--|----|----|----|------|----|----|----|------|----|------|----|-----|------|----|---
5.不需用固定资产 |13| | | | | | | | | | | | | | |
------------------|--|----|----|----|------|----|----|----|------|----|------|----|-----|------|----|---
6.封存固定资产 |14| | | | | | | | | | | | | | |
------------------|--|----|----|----|------|----|----|----|------|----|------|----|-----|------|----|---
固定资产合计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补充资料:①1991年上交承包基数 千元;
②1991年实现利润 千元;
③1992年计划实现利润 千元;
④重估后按原折旧率实际能计提折旧 千元;增提 千元;
⑤;按原大修理基金提存率实际能计提大修理基金 千元;增提 千元;
⑥重估后预计当年实现利润(按原折旧办法计提折旧) 千元;
⑦重估后预计当年实现利润(按实际承受能力计提折旧) 千元。注:为便于测算、对比,企业重估前、重估后折旧、大修理基金的计提均以92年全年计算。



1992年7月4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林业厅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林业厅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试行)

林业厅


  第一条 为严格林区野外火源管理,积极消除森林火灾隐患,有效防控森林火灾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努力确保林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和《四川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强化火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四川省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区和森林防火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野外用火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林区野外火源是指可能引起森林、林木和林内可燃物燃烧的火源。

  第四条 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合理疏导、依法管理、综合治理、依靠群众、部门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划定森林防火区,规定森林防火期,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野外火源管理工作实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林区和农林交错地区的森林火险情况,充分考虑农业、林业生产和林内剩余物清除实际,制定科学的野外用火管理制度。

  第七条 森林防火期内,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规范林区居民点、旅游景点和生产作业点等重要部位的取暖、照明、做饭等非生产性用火行为,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隐患;要有效控制在森林防火区内吸烟、烧烤、焚香烧纸和杜绝在森林防火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点放孔明灯等用火行为,防止引发森林火灾。

  第八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重点森林防火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森林防火区内易燃易爆站库、重要设施的管理制度,完善火源封控措施。

  第九条 森林防火期内,乡镇、街道和村(社)等基层组织要严格督促监护人落实监护责任,严防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野外用火。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适时组织森林防火检查,对森林火灾隐患进行排查,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按规定进行整改,消除火灾隐患。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火险监测和预报工作,全面落实森林火险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气象部门发布四级以上高森林火险等级天气和预报有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发布命令,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居民生活用火要落实防火责任,严格管理。

  第十二条 森林防火期内,确需在森林防火区从事生产性用火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火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确定专人的前提下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在森林防火区生产性用火必须遵守下列规定和条件:

  (一)领取野外用火批准文件;

  (二)开设宽度15米以上的安全防火线(带);

  (三)在森林高火险时段以外并具备适合的气象条件;

  (四)明确现场责任人;

  (五)预备必要的扑火力量;

  (六)准备必要的扑火工具;

  (七)明确用火蔓延应对措施;

  (八)落实专人看守,火不灭人不离。

  第十四条 在森林防火区作业必须严格遵守下列管理规定:

  (一)森林防火期内,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等特殊情况确需在森林防火区用火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要求采取防火措施,严防失火;

  (二)森林防火期内,需要进入森林防火区进行实弹演习、爆破等活动的,应当逐级报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后组织实施;

  (三)相关单位因处置突发事件和执行其他紧急任务需要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应严格野外用火管理,防范森林火灾发生;

  (四)森林防火期内,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应当按照规定安装防火装置,配备灭火器材;

  (五)林缘及林内的住宅、厂房、易燃易爆站库、重要设施、行人休息站等重要区域,必须开设防火隔离带;

  (六)铁路、电力和电信线路、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工程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应当开设防火隔离带,并定期组织人员看守巡护。定期进行线路和管道的安全检查,并对管道周边和线路下的可燃物进行清理,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七) 民风民俗、传统习俗和宗教等活动,必须设立固定的用火点或用火场地,并落实专人看守。

  第十五条 森林防火期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临时性的森林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和宣传。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在森林防火区的交通要道和林区居民区布设火源管理宣传碑、牌、标语等警示标志,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教育手段,开展公众宣传,普及森林防火知识,提高安全用火意识。

  第十七条 对在预防森林火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对违反规定野外用火的,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 起施行,有效期两年。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